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(chuàng)建賬號
登錄今天來聊一個話題,為什么好多傳統(tǒng)4A5A旅游景區(qū)干不過游樂園或商場的小火車。
親子消費供給需求的錯配
昨天看到一個寶媽的吐槽,她周末寧愿帶孩子去附近的游樂園,也不愿跋山涉水開車一兩個小時到周邊的4A5A景區(qū)去排隊擁擠,時間精力耗在路途中,還沒玩,就累了,平時工作已經夠累,周末帶孩子就想讓自己輕松點,孩子高興點,而孩子的天性就是一個玩,帶孩子玩主打的就是一個陪伴,她們一年光在附近公園的一些老舊游樂設施比如滑滑梯、蹦蹦床、小火車等的充卡消費就能達到幾千元。
大多數孩子都喜歡小火車,小火車載著孩子們美好的童年記憶和溫暖的父母陪伴,可以說,大多數兒童都很享受在游樂場里的幸福時光,記憶和陪伴是游樂園產品的剛需,然而游樂場始終是成人設計的。如果再延展一下,我們以游客的需求為導向,不僅僅是小火車,在其他文旅產品設計上對“記憶和陪伴”這個情緒價值點放大,可能會產生更大的意想不到的效益。
記得去年我到云南的一個農文旅項目考察,董事長也投資了另外一個城市近郊的兒童樂園項目,叫我也去看看,該游樂園主要以兒童游樂設施和以鹿為主題的動物園構成,游樂園不大,去年五一前開園,單次門票50元,人氣甚至比周邊5A景區(qū)還多,僅兩三個月時間就收回大部分投資成本。
為什么取得開門紅?一個原因是游樂園的游樂設備全新,抓住了孩子們愛玩新的天性,另一方面,大多數孩子都喜歡動物,再一方面有了游樂互動,孩子在那里玩的時間長,家長帶娃不累。就這樣一半游樂,一半動物,哪怕沒做什么文化,也沒有文旅融合,也是比較有市場吸引力的,因為那時市場上這類產品不多,而孩子的快樂成長是剛需,孩子要來,家長就來,孩子快樂,家長就快樂。
只是,當"游樂+動物"的商業(yè)模式被驗證有利可圖后,就會有大量的同類項目蜂擁而上,這種跟風現(xiàn)象導致市場上已經有了較多設計雷同、缺乏文化內涵的游樂園和萌寵動物園,它們往往只注重短期經濟效益,而忽視了文化IP的培育和差異化競爭。沒有形成文化和品牌影響力的游樂園,較難有長久的持續(xù)的生命力。
說實在的,比起迪斯尼,中國的游樂品牌還在成長期,有很大的發(fā)展和創(chuàng)造空間。目前大多數游樂園都在拼硬件,而忽視了把中國的傳統(tǒng)文化元素和游樂相融合,忽視了文化積淀和持續(xù)的內容創(chuàng)新,忽視了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和原創(chuàng)IP的培育,更忽視了提升用戶體驗設計,在互動性、教育性和娛樂性以及上文提到的“記憶和陪伴”這個情緒錨點上的創(chuàng)新設計還不夠。
即使游樂園的創(chuàng)新設計還不夠,但大多數游樂園或者商場里的小火車還是盈利的,受市場歡迎的,勝過不少4A5A旅游景區(qū),因為不少4A5A旅游景區(qū)處于虧損狀態(tài),看看即使沒什么文化包裝的游樂園及小火車都干過了某些傳統(tǒng)的4A5A旅游景區(qū),這難道不引發(fā)我們的思考嗎?
文旅景區(qū)設計中的三大認知誤區(qū)
不知不覺的,人們的旅游方式與旅游體驗已經發(fā)生深刻變化,旅游市場已從觀光體驗轉向深度悅己體驗。不少景區(qū)還是數十年如一日,一點沒變,過度依賴門票經濟和外地游客流量,嚴重忽視本地家庭高頻次、碎片化的周末休閑市場。其實本地游客不僅僅是游客,更是剛需用戶。
其實,傳統(tǒng)旅游景區(qū)不是自然風光不夠美,更多的是輸給了“三分鐘快樂經濟學”;不是歷史故事不夠動人,而是敗給了零等待、零思考、零體力消耗的現(xiàn)代帶娃剛需。除此之外,傳統(tǒng)景區(qū)還有一個致命的核心痛點:就是父母的體驗感與孩子的興奮度永遠成反比。某親子平臺調研顯示,86%的寶媽將“孩子盡興但自己精疲力竭”列為最大痛點。
造成這種矛盾根源在于景區(qū)設計中的幾個認知誤區(qū):一個是過度強調資源稟賦而非情緒價值,就像某古鎮(zhèn)負責人困惑的“我們明清建筑保存完好,為什么留不住年輕家庭”;再一個是缺乏人性化和人文設計,母嬰室與兒童廁所像尋寶游戲,某主題公園調查發(fā)現(xiàn)父母平均每天要花47分鐘尋找基礎設施;最讓人無語的是有些景區(qū)從接駁車排隊到迷宮式動線,家庭游客的無效等待時間占比高達35%。
我們再來看一些兒童游樂園成功案例,看看他們都做得有什么不同,西班牙巴塞羅那的兒童娛樂城有個反常識設計:所有游樂區(qū)都環(huán)繞著家長休息區(qū),配有咖啡館啤酒館讓爸媽社交,玻璃墻既能讓家長隨時看到孩子,又能隔絕噪音,里面的活動項目很多,最開眼界的是晚上八點組織孩子蹦迪,把能量耗盡。
再比如某近郊親子樂園將200畝水域改造成“兒童可獨立探索的安全疆域”,設置喂魚點、樹屋觀測站等“任務基站”,父母通過小程序查看孩子闖關進度,在湖畔咖啡館遠程“觀戰(zhàn)”;還有一個親子農場發(fā)明了任務式體驗:給孩子發(fā)“喂養(yǎng)手冊”,讓他們按圖索驥喂羊、摘菜,家長只需在終點的遮陽傘下等著給孩子拍照。這些設計都兼顧了家長和孩子,暗合了家長的隱性需求,既要孩子玩得有成就感,又不想自己變成“全職保姆”。
日本一家文旅機構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能提供“可講述的回憶”的場所,會使家庭復游率比傳統(tǒng)景點高3.2倍。未來文旅的盈利模式可能會從門票經濟轉向家庭會員套裝體系。
如某市兒童樂園推出了“成長護照”,包含12次專屬活動+育兒沙龍;上海前灘太古里將屋頂跑道設計成親子障礙賽,帶動周邊消費提升210%;深圳歡樂海岸的“育兒小時光”計劃,自動生成帶GPS定位的紀念冊,帶著滿滿的回憶:里斯本Oceanário水族館的案例更具啟發(fā)性:其“小海洋學家”項目包含每月主題任務,孩子完成挑戰(zhàn)可兌換父母SPA券,形成家庭內部的價值循環(huán),這種設計使非門票收入占比提升至65%。
而東京玩具美術館更是提出了“玩耍”、“制作”、“相遇”為核心要素的設計,提出了“1:1:1黃金比例”:1小時孩子自主探索,1小時親子互動,1小時家長放空,這種精準的情緒節(jié)奏設計,才是新一代文旅休閑產品的核心競爭力。
傳統(tǒng)景區(qū)轉型的關鍵
當前的文旅經濟正在從門票經濟向會員經濟、體驗經濟與情緒經濟變革,傳統(tǒng)景區(qū)如何轉型呢,“小火車經濟學”或許給我們一種啟示。
傳統(tǒng)景區(qū)轉型的關鍵,在于讀懂“小火車經濟學”背后的三重密碼:第一是“確定性快樂”法則,游樂園及商場里循環(huán)往復的迷你軌道,用可預期的歡樂消解了父母的決策焦慮;第二是“陪伴不疲憊”定律,通過標準化設施和封閉動線,實現(xiàn)孩子自主探索與家長喘息空間的完美平衡;第三是“記憶貨幣化”機制,年卡消費的本質是購買可復制的幸福時光。
傳統(tǒng)景區(qū)必須突破資源依賴癥,認清現(xiàn)代家庭本質是在購買“三合一情緒套餐”:讓孩子盡情釋放精力,讓家長獲得片刻喘息,讓全家共同制造美好記憶。
未來的文旅競爭,已從比拼自然稟賦升級為較量創(chuàng)意體驗設計,用文化創(chuàng)意解構自然風景和千年古跡,將其轉化為家庭場景的“情緒容器”,才能更好的獲得市場。這要求景區(qū)管理者轉型為“家庭體驗架構師”,用場景導演思維重構旅游動線,讓每一處風景都成為可參與的溫暖劇本。